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-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

2015-07-30

记全国劳动模范、华菱湘钢宽厚板厂炼钢总炉长张军

作为湘钢第一代转炉炼钢工人,二十年前与张军一道去首钢实习的那一批总共20名学员,如今还在炉前搞操作的已经极少,许多人走上了各级管理岗位。由于经常观察炉况,日积月累,钢水光线的强幅射,使张军的视力有些下降,但是,他从未想到过要离开,去干点别的什么。身为湘钢转炉炼钢工首席技师的张军深知,离开了炼钢炉,自己什么都不是。

更何况,张军的内心深处一直怀着一种情结。中学时代,在湘钢工作的父亲回湖南澧县的老家探亲,夸赞厂里有个全国劳模、焊接大师艾爱国,还带回了登载艾劳模事迹的报纸给儿子看。张军心想,要是有机会,能结识这位为父亲所敬重的人物该多好。

后来,张军考入湘钢技校,进湘钢当工人;再后来,因为工作出色,他获得了湖南省技能大师、全国钢铁行业劳动模范等称号,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,并且当真结识了艾爱国,有了许多交流。数十年间坚持操着焊枪在生产一线干活的艾爱国告诉张军,每当面对需要攻克的焊接难关,胸中总会涌起一种振奋。张军对此深有同感:越是冶炼高难度的钢种,就越是有奋斗的激情。

水有多高,船就有多高

以500万吨位居中厚板产量规模全球前列的华菱湘钢,走的是精品之路。钢板的内在品质,80%是由炼钢工序所决定的。2011年9月,湘钢总经理亲自决定,把在线棒材系统炼钢厂担任总炉长的张军,调到宽厚板厂担任炼钢总炉长。

不过张军深知,炼钢这一行当,绝不能搞“能人治理”,而是必须团队作战。总炉长只是团队中的一根小指头,如何让十根手指握成拳头,把总炉长的意图变成团队意志,需要得到工长、炉长、一助手、二助手等骨干的理解和认同,然后才有操作上的默契执行。初来乍到,大家会认可自己吗?

张军发现,厂里的吨钢成本相当高,特别是钢铁料和轻烧白云石的消耗指标在行业中比较落后。钢铁企业“高富帅”的日子过得久了,难免有些大手大脚的习惯,如今市场严峻,成本决定生存。

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操作模式不容易,靠行政命令效果不会好。张军想到要“公事私办”,经常组织大家开展各种业余活动,在融洽的氛围中探讨技术改进,用集体的智慧,把每一个小技巧、小办法、小灵感都转化为生产力,制定全体认同的技术规程和标准手册,同事们戏称这种方式为“圆桌会议”。从那时到现在,吨钢的钢铁料消耗下降40公斤,轻烧白云石下降14公斤,每年节约的成本数以亿计。

假如把总炉长比做一条船,团队就是水,水涨船高——这是张军的感悟。

使命如山 担当在肩

湘钢五米轧机生产国家急需的能源用钢品种,由于制造难度大,合格率只有10%。公司把张军派到五米宽厚板厂,担任炼钢技术指导。

这一钢种要求的含磷量极低,而在冶炼过程中除磷困难,总是比标准高出一倍。张军去了之后,合格率也只提高到20%,难以突破。这样下去,不仅成本受不了,更打乱了生产节奏。人们一听要炼这种钢就头痛,劳而无功,影响生产指标,还连带着工资收入。

张军心里着急。他和大家共同算账:越是高端品种越能体现绩效,努力干出来,收入不就上去了吗!张军与五米宽厚板厂的团队反复摸索,采用新的冶炼方案,改变除磷工艺,冶炼合格率最终上升到95%,湘钢从此成为国内极少数能够生产这一钢种的企业之一,基本替代了国外进口钢板。

去年10月,公司技术部门打电话给张军,销售部门有批重要订单,询问能不能炼出这种钢。张军想了想说,能!对方追问:真的有把握吗?这是国家重大工程用钢,在质量和交货期上出不得半点差错。张军回答:愿立军令状!如果干不出来,把我这个首席撤了。

其实,张军并没有十足的把握。他只是觉得,既然国家需要,怎能不挺身而出。使命与担当,张军又是好多个夜晚基本没睡,查阅资料,琢磨方案,计算配方,白天再到现场进行生产验证,终于在规定的时限内炼出了合格钢水。

让能量最大化

2014年12月15日,国际性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与职业教育大会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。来自中国的张军作为钢铁业界唯一代表,做了“高技能人才如何在企业传帮带”的主题发言,“湘钢四座炼钢厂的几十名炉长,所有的炉前操作工人,90%跟我学过炼钢。他们当中,有些走上了领导岗位,有的成为技术专家,而我还是我,一名普通的炼钢工人。每当站在炼钢炉前,看到转炉喷着火焰的炉口像太阳一样升起,我就感觉到男人的骄傲。”

都以为张军很忙,可他自己总说有的是时间,因为,张军的八小时内外是对接贯通的,所谓业余时间,不过是换个地方、换个方式工作。原来多少还有点个人爱好,后来不知不觉也荒废了。要说现在的爱好,那就是编写出《转炉高效护炉操作法》《转炉护炉实用手册》等数十万字的教材。他采用现场培训、个性化培训的方式,即学即用,立竿见影,虽然自己累点,但很受工人们欢迎。张军所率领的炼钢团队,一倒出钢率和终点控制指标合格率,均跻身国内同类型转炉先进水平。他所在的“湘钢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被湖南省总工会命名为“湖南省示范职工创新工作室”。

记得有一次,张军与青年员工们座谈“职业精神与人生成长”。有青年员工问,“张首席,如今的青年人好像普遍缺乏激情。您觉得,在平凡的岗位上激情从何而来?”张军沉吟片刻答道:“1998年湘钢严重亏损,有两个月发不出工资。那时我刚进厂不久,回老家和母亲谈起,有些抱怨。母亲是个农村妇女,也许没多少见识,但她很严肃地跟我说,‘就是从家里背米去,在单位上也要把活干好’。我想,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一心想要战而胜之,这个时候,激情就会澎湃而生。”     (胡佩生)